首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02节


当什么事,说道,“回到乡里,拿到钱肆里换成银币便是了,也不费功夫。”

    裴少淮暗暗记在了心底,他换回笑脸,朝几位汉子拱拱手,道:“时候不早了,小弟便不叨扰几位大哥忙活了。”

    “不叨扰不叨扰,谢小郎君的酥茶。”

    ……

    裴少淮折返回到邹府,还有两刻钟才到辰时,然黄青荇派来的马车早早到了。

    随车到了宫城门外,黄青荇正好从宫里出来。

    “裴大人是想先去南京户部看看,还是去粮城里看看?”黄青荇问道。

    黄青荇任南京户部侍郎,城里大大小小的仓廪都归他管,这并不是件轻松事——关于官员俸禄、卫所军饷,属于大事;平日维护仓廪,翻仓倒垛,减少粮食损耗,大至雨水渗墙,小至鼠鸟偷食,时时处处都是琐事。

    属于做得好无人夸赞,做得不好,是大罪一条的职务。

    “先去粮城看看罢。”裴少淮藏着自己的心思,笑道,“说来也惭愧,裴某总与邹老论粮食、论钱道,实则连正经的粮城都没曾逛过,想来也是一种‘纸上谈兵’了。”

    “大人过谦了,那便依裴大人的意思,去粮城看看。”

    黄青荇想了想,道:“金陵城里有七七四十九个仓廒,这军仓与卫所相邻,皆远在郊外,常平仓几近废弃,只派人看守着,不如就去正仓看一看罢……若是看完时辰还早,也可再去常平仓看看,相距并不算远。”

    所谓正仓,便是专门征收百姓税银税粮的仓廒,规模最大。

    军仓专为卫所提供粮草,数目多而散。

    而常平仓,讲究的是“谷贱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此句出自《汉书》,讲的是米价降时买入存米,米价高时放粮售卖,从而维持粮价稳定,故而称为“常平仓”。

    “侍郎大人想得很是妥当。”裴少淮道。

    两人上车后,聊起常平仓颓废失修、仓内无粮,黄青荇颇为感概,说道:“于国而言,正仓位国库之重,于卫所而言,军仓肩粮草之重,于百姓吃饭而言,却是常平仓最重要。常平仓无粮,眼下无大灾大患尚且看不出什么端倪来,一旦民间粮食紧了,粮价高了起来,常平仓无粮可放,这粮价可就难以压得住了,想来裴大人在闽地任官时,对此深有体会。”

    裴少淮颔首应是,黄青荇说得对,常平仓是未雨绸缪,万不能荒了弃了。

    黄青荇又无奈道:“黄某早些年也曾上过折子,恳请皇上重视此事,只可惜折子送上去便石沉大海,了无音讯了。”在裴少淮跟前,他并不掩饰自己的愤愤然,又道,“想来是河西派当局,只关心着正仓里自己那几百石的俸禄,常平仓的事、百姓的事,能拖一时是一时,拖到锅里没米了,要死人了才是大事……不然,写再多的折子也送不到皇上跟前。”

    “侍郎大人不妨再上折试试,皇上体恤民苦,必定会重视常平仓之事。”裴少淮道,河西派倒台毕竟多年了。

    大抵花了半个时辰,马车终于到了粮城外。

    裴少淮下车,抬头看了看仓廒的规模,终于明白百姓们为何要管“仓廪”、“仓廒”叫粮城了——眼前分明就是一座小城池。

    不仅城高墙厚,还地处险要,周遭不许百姓修建民居,派有官兵日夜巡守。

    正门墙上刻有隶书大字,写道:“金陵卫一号字廒。”

    前来上缴税银的粮长们,沿着水路从粮城的侧门进,船头接着船尾,排了长长的一队。

    裴少淮暗想,后世的剧集里,动不动便是“卑职带一队人马趁夜去烧了他们的粮仓”,想来是难以实现了,他又瞟了一眼跟前的高墙,腹诽道,倒更像是“卑职带一队人马彻夜去粮城里送人头”。

    烧粮仓就跟攻下一个城池差不多,岂是说烧就烧的?

    入城以后,裴少淮入了一间仓屋,只见屋里宽敞高大,便于外排热气,外壁皆涂有白礬水,以此防止雨水渗入,无不做到了极致。

    国之重地,再仔细也不为过。

    头几间仓房,堆满了粮食,官差们见有上官过来巡查,做事亦认真利索,可愈是往后走,看的仓房愈多,则慢慢变味了,黄青荇脸色也愈发挂不住,很是难看。

    许多仓房竟空无粮食,里头的官差十分散漫,有的干脆铺着席子呼呼睡大觉。

    往城外走的时候,黄青荇斟酌再三,与裴少淮并排走,说道:“朝廷推行‘以银抵税’的新策,本官以为还是太急了些。裴m.BGmBuIldING.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