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个人觉得华夏不缺形而上的东西,独缺实事求是的精神。 加入明算,总比玄学之类的要靠谱的多。 而且数学也有很大用处,以后丈量土地,清点人口,核算度支等等,都需要有一定数学基础的人。 当然,李跃最看重的还是策论。 等于是国家咨诹治国之道,汉代便已雏形。 题目也简单直接,富国强军之道。 考试分三天,第一场明经,人最多,几乎成了士族豪强子弟的专场,第二场明算,大部分都是尚武堂子弟和少数豪强子弟,第三场策论反而少了很多,只有寥寥三十一人。 不过李跃也看出来,策论人虽少,却都是士族豪强子弟中的精英。 连崔宏都亲自下场了,郑家也派来才俊郑豁,刘群的孙子刘昭,卢谌之孙卢邈等等,都来凑热闹。 这些人中最特殊的也就王猛了。 科举完毕,明经、明算交由刘群、申钟、條攸审阅,李跃自审策论。 绝大多数都没什么新意。 不过是增加赋税,开垦田地,鼓励生育等等,书法不错,读起来朗朗上口,足见世家子弟的文学修养。 但有修养却没多少营养。 有人竟然主张与慕容氏罢兵言和,暂避慕容氏锋芒,结为兄弟之国,为了达到此目的,可以将冀东三郡割出去,集中精力发展中原,十年之后,兵精粮足,然后反攻慕容氏…… 李跃连名字都不看,直接一把火烧了。 割土求和的门一开,后面很难合上。 这年头退一步不是海阔天空,而是别人的得寸进尺。 梁燕两家已是不死不休之局,谁后退,谁就会万劫不复。 就连崔宏的策论也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定律令、立朝仪、改官制。 这些东西有用倒是有用,却不是现在这个阶段,没时间弄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只有王猛的策论令人眼前一亮,主张将河南四州豪强迁至邺城周边,大者聚城池,小者立坞堡,增加邺城的实力,同时削减豪强对地方的控制力,释放土地、人口。 “……昔者大汉所以强,盖因历代迁天下豪强入京畿之地,大梁拥冀、豫、兖、青、徐、扬六州之地,却困于南北之间,何也?大而不强,广而不盛,士族豪强割据地方,小者私兵数千,大者过万,良田皆为其所有,而不纳赋税,不服徭役!郡县皆是前朝旧吏,无进取之心,无抚民之愿,国家稍有动荡,北者投燕,南者投晋……” 李跃读完,不禁为王猛捏了一把冷汗。 王猛、王猛,还真是一剂猛药。 这道策论若是传出去,不知会有多少明枪暗箭朝着他。 现在问题摆在李跃面前,这剂猛药敢不敢喝下去。 对历史上的苻坚也心生佩服,自古良臣与明主相辅相成,就像商鞅与秦孝公一样,没有秦孝公坚定不移的支持,商鞅能活多久?没有苻坚的支持,王猛也很难得志。 他这是革大梁的命来的。 李跃嘴角卷起一抹笑意,将王猛的策论一把火烧了。 大梁建国第一场科举也就这么尘埃落定了。 明经录用一成,明算七十五人录用七十二人,剩下三人,连基础加减乘除都不会,明显是来滥竽充数的。 策论,刘昭、卢邈、郑豁前三甲。 崔宏第四,算是对他的敲打。 王猛只排第九,李跃擢其为东阿县令,兖州豪强多在此县。 第三百二十七章 暗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王猛一上来就大刀阔斧,肯定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李跃倒是不怕,但对王猛未必是好事,梁国的规矩也不能破,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王猛再厉害,也要先熟悉梁国的政治氛围,积累一些经验。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有本事的人,绝不会被埋没。 李跃有喝猛药的魄力,但眼下时机还不对,条件还不成熟,至少要在与燕国的下一场大战分出胜负之后。 对付士族豪强,不宜大张旗鼓,现阶段还是温水煮蛙为上。 至于刘昭、卢邈、郑豁、崔宏这四人,被李跃安置到六部任职。 其他士族子弟各有职位。 重用了士族豪强,表面看起来国中一片祥和。 王猛赴任,李跃亲自送行,还为他配备了一千黑云军精锐。 这年头全靠刀子说话,一个手无寸铁的县令,夹在豪强中间,日子也别想过了。 李跃还想解释一番,王猛却拱手道:“殿下爱护之意,臣铭记在心,此去兖州,定不负国家,不负殿下。” 李M.bGMBUil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