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这是个艳阳天,汴梁好些天没下过雨,城外那些泥路硬邦邦的,比较好跑马,两人直接骑着两匹好马,往城郊石青山的文昌庙而去。 文昌作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管着人间读书和书上功名,一向在儒生学子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科举之前不先去拜一拜文昌庙,就仿佛少了心灵寄托一般,心里都要虚上三分。 越是接近科举的时间,文昌庙的香火越鼎盛。 两人抵达的时候,庙宇前热闹非凡,不仅有儒生打扮的学子,也有老人和妇人,带着家人虔心祈祷。 他们有的或许家里有考生,但大部分只是想要沾一沾文气。 就比如一位二十上下的年轻妇人,带着五岁的儿子郑重磕头,“望文曲星老爷保佑我儿有读书的天赋,未来也能考状元,当大官。” 孩子不懂什么是状元,什么是大官,但他懂得看大人的脸色,见阿娘这么郑重,也小心翼翼,认认真真重复,“考状元,当大官。” 和他们一样想法的,还有很多人,因此文昌庙前热闹非凡。 人流聚集,自然少不了小商小贩,贩卖香火蜡烛的,出售文房四宝的,以及寓意考中状元的各种小物件,多不胜数。 比如蟾宫折桂,就代表了考中的意思,因此有不少摊位,售卖桂枝相关的物品,有纯粹的桂枝条,也有用桂枝打磨的木簪和毛笔,用处不大,寓意非常好。 但凡来文昌庙的学子,都忍不住带走一两样,给自己讨个好彩头。 其中一位身着锦服,英俊非凡的学子,就在普通的桂枝和桂枝笔之间犹豫。 普通的桂枝很便宜,只需要三文,带着去给文曲星上香,然后拿回去插在笔筒里,也能起到祈福的作用。不过相比之下,那打磨好的桂枝笔更得人心,学子们中间流传,用桂枝笔写文章,文思如泉涌。 在科举的时候,一定要带一支进去。 但科举用笔是有规定的,能带进去的桂枝笔必须按照要求制作,因为这种笔不实用,价格还不低,买回去除了求个心安,就是当摆设。 至于那所谓的文思如泉涌,也许就是心理作用。 因此许多贫寒学子不屑一顾,认为文章写的好,是自己的学问好,和什么桂枝笔完全没关系。 因此就形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钱的学子疯狂追捧桂枝笔,不仅购买,还誓要买齐所有符合要求的桂枝笔。 而贫寒的学子,却完全不屑一顾,甚至于连桂枝都不愿意折了。 这位锦衣公子看穿着,会被归类于有钱人,但他的鞋子却暴露了,他并不富裕的事实。 宋M.bGmBuil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