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这天边的夕阳渐渐落下,少女将视线从脚下的城门移回到自己手中的古卷上。 古卷并不厚,由厚实的木浆纸装订而成。柔韧羊皮做成的封面上烫有三个厚重的大字—— ——《商君书》 对于东大陆5大学派中的“法家学派”来说,这本书堪比圣主教徒手中的《圣经》,是所有帮众每日都要研读的精神食粮。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轻声默念书中两句古言,宫装少女所有所思。 将这本薄卷翻阅了数百次后,她对其中蕴含的含义,已经了熟于胸。 (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 (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 啪的一声轻响,少女合上手中古卷,望向脚下熙熙攘攘的异族人群。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导师说的并不错!” ‘帝王体恤人民,人民拥护帝王’根本就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愚民如同圈养的猪彘,只知道服从于自己的贪欲,不知疲倦的吞噬一切。 待到终于因腹胀撑死,他们还会反过来怪罪帝王统治不利! 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杀戮少量同胞,却可以让更多族人从乱世中存活。 这就是我法家之道! ** 乱世用重典。 这五个字可以最为妥当的形容此时的东土大唐。 唐国的君王绝非昏庸无能之辈,即便抢夺儿媳入阁,崇信奸佞的唐玄宗李隆基,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开创“开元盛世”的壮举。 安史之乱发生后,天下动荡,藩镇割据。整个国家如同一个从高台上摔落的陶罐,似乎即将分崩离析。 代宗,德宗两位皇帝都是世间罕有的明君。他们双双看清楚,唯一能够解救这个国家的办法只有两个字——削藩。 将藩镇的权利重新归于朝廷,重塑中央集权。 如此,就可以改变帝国将本已不多的资源,频繁用于内耗的局面。 东土大唐是个没有宗教集权的国家。圣主教尝试了数百年后,终究也没有形成气候。至于拜火神教,更是因为与阿拉伯帝国及其藩属国的交恶,沦为人人喊打的叛乱份子。 此时在东土大唐内占据统治地位的,依旧是从战国时期传下来的6大学派。 儒家学派,阴阳学派,纵横学派,法家学派,道家学派与墨家学派。 ** 儒家学派起源于于孔夫子,擅长礼制,仁政,与道德教育。 因此,从“儒家学派”中走出的人大多是首府名仕。 儒家导师们认为人性本善,上行而下效。约束君王的礼仪,贵族与封臣自然会效仿。 封臣们仁爱守礼,再将这种风尚传递给领地内的草民。民敬君,君爱民。如此,整个国家将会成为礼仪之邦。 不得不承认,“开元盛世”之后东土大唐能够成为世界的中心,儒家学派的弟子们奉献除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仁义礼智信”5个字撑起了这个庞大国家的面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儒家导师们对‘面子’的终极理解。 这使得外族只要踏入皇土,即便遇到寻常之际的升斗小民也会被他们的精气神所震撼。 尤其是当他们进入雄伟的长安城时,无论他们来自什么国家,无论他们曾经是何种身份,他们无不会被这个国家中的人民深深的感动,进而被感化,甚至同化。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影响了东大陆的许多君王。 中庸,意为中正平和。 中道即人道,人道即仁道,仁道是符合人性的,谁都不该违反,谁都应该照着做,而且应该一直做下去。 这就是“常”,所谓“常”,即常有常存。 故“庸者,常也”。 开元盛世年间,全球人口2亿的情况下,大唐独占八千万。如此国力可以轻松的碾压东西大陆桥,一路平推至西大陆。 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阻挡强唐的脚步。 然而唐玄宗李隆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中庸,方能长存”。他一心扑到文化上,m.bGmbUil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