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安心就是。朝中能有几人和我比肩,有我在宫中,陛下岂能看得上他们。” 这话更坐实了朱淮心中的猜测。只是他如今年纪大了,没力气再揍朱煊,再说朱煊如今有这个皇后身份,有宫人在旁护持,他也不好动手,只好天天拄着拐杖进宫,杖尖咄咄地在地上打着拍子,痛骂这个不孝子。 有了外戚挟制,后宫且是消停了不短的日子。宣帝连上朝时都比平时精神了几分,下朝后又将百越的山川地形、气候物产、兵员装备都总结了下来,又安排国内大小事务,准备进了十二月便御驾出征。 就在这时,众臣千盼万盼的谢太守终于上书到了朝廷。 可惜这位太守未能按着众人之意自请入宫,而是将自己在会稽蓄养的水陆军兵力与几次剿匪活动的情况上报宣帝,并表示愿随宣帝共拒百越,以报宣帝对他的看重栽培。一道奏折写的毫无烟火气,好似朝中人人闻之色变的选妃一事并未传到他那儿,何丞相没给他去过信一样。 满殿大臣听了这封奏疏的内容都别扭地肝儿疼,唯一一个看了这封信高兴的就是宣帝了。待内侍读罢奏章,他就笑吟吟地对着大臣们夸道:“谢仁入京时朕便知他能为君分忧,后来虽然出京为一郡之长,依然心系君王。朕当时尚未定下攻百越之计,他便能未雨绸缪,为国训练水军。朕体谅其报国之志,今日朕便加他四品建威将军之衔,待到岁暮时,谢将军正可为朕领兵扫平南蛮!” 南征的事还能拖上两三个月再议,选妃却是近在眼前。眼看着连宣帝都不在意谢仁入不入宫,何丞相却是着急上了。下了朝老丞相便私下找到宣帝,直谏道:“谢太守出身世家,为人谨慎,事君甚忠,朝中有目共睹。陛下既要选妃,何不念其曾以皇后身份入京许久,又对陛下情深意重,重将其纳入宫中?” 宣帝如今再想起谢仁来,心中仍旧满是愧疚。当初他算是为了朱煊之事把谢仁赶出宫去的,如今朱煊当了皇后,再把谢仁接回来当这个妃子……他哪有面目做这样的事。 何况依宣帝对谢仁的了解,他也不是那种会回头的人。上辈子的阿仁性情倔强,在天下平定后便留书出走;这辈子的谢仁其实也是一样目下无尘之人,单看杀了藏云太子之后,谢仁头也不回地孤身离京便知了。 如此绝决之人,又在京中受了这等慢待,岂能用一妃位便收买回来。 宣帝不舍得再叫谢仁受委屈,便回绝道:“阿仁深为朕所知,他不是能入宫束缚一生之人。朕知道丞相关心入宫人选,但此事关乎朝臣前程,朕也想再等一等,待礼部议出制度来再召人入宫也不迟。” 何丞相终于探出几分口风,先安慰了恐惧入宫或期盼入宫的众臣,而后亲自去了朱老将军府上拜会,问他宫中的朱皇后可曾透出什么消息。朱皇后的确透出了消息。朱淮在何丞相面前也不说虚话,直接转述了朱煊的说法:“陛下欲选胜于皇后之人为妃。” 何丞相又追问道:“皇后是何许人?可比谢会稽不?” 朱老将军脸色微红,亏得他皮肤本就偏黑,又在烛光之下,看得不大明显,清咳了一声才答道:“皇后虽然其名不显,但才具不下于我那逆子。” 何丞相终于满意,微笑着和朱老将军告了辞,回去之后叫人送信给自家老友岳太尉以及在他家中开过选妃会议的人,信中只写了短短六个字:“妃当出武将家。” 能出入何丞相府上的多是文臣,接了信后各各长出一口气,从此把心放在了肚子里,怀着一腔看好戏的打算尽心尽力的筹办着纳妃之事。然而不久以后,淳于嘉与许允解着益州太守夏国镛入京时,却是闹出了一桩大事,狠狠地给这一班文臣心头扎了一刀,叫他们从璧上闲观变成了日夜难安,重亲担心起自己的贞操来。m.bGMBUil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