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得到张载基于“太虚气本论”得到的“性二元论”的全部公式。 第一公式组: 1太虚 气=性 2性 知觉=心 3(太虚 气) 知觉=心 第二公式组: 1太虚 气=性 4太虚的湛一之性 气的攻取之性=性 5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人性 第三公式组: 6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知觉=人心 所以明白了吗? 张载把至善归为天地之性,而人性的气质之性则是善恶相混,这就为历史上关于人性的善恶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 一方面,张载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承认人性本善,但是另一方面,本善的人性中恶从何来却是孟子性善论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 张载将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既保证了人性善的先天依据,也说明了人性恶的来源,暂时解决了儒家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 而眼下张载的“太虚气本论”已经被姜星火证伪,张载的“性二元论”先天推导上,就塌了一半。 所以反方的辩手们才这么着急。 要是另一半也塌了 “天地间就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 杨士奇佯作镇定,大声道:“人之所以有善与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便是用这细胞来解释,也是爹生娘养各自带出来的。” “谬矣。” 姜星火只是摇头:“以性求性,妄意有一物可指,终失面目。” “以性求性,以气质之性求天地之性,这四个字倒是精妙。” 胡季牦细细品鉴,不动声色地想道。 在程朱理学的理论体系里,气质之性以天地之性为根源,是从天地之性中流出,但气质之性又是天地之性的安顿处,没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是不可分离的。 但姜星火显然不这么认为,他不认为性是超验的实存。 “性本无所谓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分别,横渠先生所言天地之性源自太虚,实乃虚妄,太虚不存于世,性即在形而后有之中。” 姜星火极为笃定地说道:“性非是理,性乃是心之性。” “朱子以未发言性,仍是逃空堕幻之见。” 姜星火虽然没有直接叫朱熹,而是称了子,但话语中的讥讽之意,却是任谁都听得出的。 翻译翻译什么叫“逃空堕幻”? 说白了,就是朱熹用的还是从佛家那里缝合来的那套东西。 “性者,有‘生而有之’之理,无处无之,如:脑能思,脑之性也;耳能听,耳之性也;目能视,目之性也。” 姜星火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性”落在人身上,都有对应的器官去承担功能,即便大而化之的道德观念,也不过是人心之性,绝不存在什么生来没有后天才有的体验。 嗯,如果用理学家的话说,这叫做有形气便有性理,反之,无形气便无性理。 总之,这是基于物质世界论的人性观。 姜星火的话语愈发犀利,甚至直接点评起了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论性,只就最近处指点,如恻隐之心,同是恻隐,有过有不及,相去亦无多,不害其为恻隐也;如羞恶之心,同是羞恶,有过有不及,相近亦然,不害其为羞恶也。” “过于恻隐,则羞恶便减;过于羞恶,则恻隐便伤。心体次第受亏,几于禽兽不远然良心仍在,平日杀人行劫,忽然见孺子入井,此心便露出来,岂从外铄者?” 这是儒家人性论里一个经典的例子,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心。 姜星火是直接认为,人的好坏,绝非是什么天地之性与气质之M.BGmBUil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