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 建章是汉武的宫殿,所以这个灯出自汉武? 认出铭文上的两个字,弘德帝难得的没有吐槽,而是严肃地问李顺:“这个灯你觉得有几分真?” 李顺如何敢乱讲,只道:“这灯造型别致,能自净清尘,为臣生平所仅见。” “依臣愚见,这主意若是出自谢状元或是谢安人,多半是印图纸放甘回斋销售!” 根本没必要做假古董,担欺君之名! “你的意思,这是汉武帝的灯?” 弘德帝这样理解。 李顺想辩,却被弘德帝摆手阻止:“罢了,朕知道你的意思。” “谢尚到底是朕取的状元,人品学问朕还是信得过的。且他在翰林院里跟元维学习了两年。元维是铭文大家,谢尚既说这灯是汉代铜灯,想必是有些影子!” 没准这灯谢尚还请元维给看过。 “李顺,你拿了朕的放大镜来,朕再仔细看看!” …… 第654章 腊八大封赏 腊月初八清晨, 谢尚和满朝文武一起跪在御阶下听礼官宣读嘉奖圣旨。 头一份圣旨嘉奖的就是为推广营养钵育种、河泥肥田、灯光杀虫最终取得丰收的地方官员,嘉奖名单里谢子安名列头一名,获赐九宝玉带和赐匾“卓异”, 其他人都是蟒服、玉带, 并没有匾。 卓异二字是吏部三年大考时给官员评定的最高档。 谢尚闻声代父谢恩磕了三个头,心里暗暗替他爹高兴——十三省地方官的首功不算, 今后若无特别意外,他爹的大考、小考都将是卓异——圣上金口玉言,他都说是卓异了,吏部还能对着干说不是? 他爹今后的仕途都将是大路坦途! 谢尚才是个翰林,赏赐地方官的圣旨,谢尚从未想过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所以在听传旨官宣“甘回斋”的时候便有一刻的怔愣——还有他的事? 不敢怠慢, 谢尚赶紧起身出列,于丹陛上跪下,激动听封——不管怎么说都是好事不是? …… “皇帝敕曰: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甘回斋勤国济民, 报效社稷, 嘉赐‘皇章宠锡’金匾,以洽朕意。钦此!” 君嘉臣最高优礼谓九锡。 其中锡通“赐”,九锡代表赏赐的九个等级,而宠锡还超于九锡之外——赐服赐物穿用都有日子规矩,独匾没这些忌讳,挂对地方就是一劳永逸:从此悬挂之处,文下轿,武下马,比一应其他赐衣赐物都威风, 都有效用。 且给铺子赐匾不比赐人,人有寿,而铺子,只要不出败家子就能代代相传。 谢尚听后自是大喜,连呼皇恩浩荡,磕头谢恩。 朝里其他人见状也多是各种羡慕,而打“甘回斋”主意的人则不免叹息:甘回斋有了这块护身符,还有他们什么事? 都白算计了! 磕头起身,谢尚可谓是心满意足——今年腊八又将是父子双登邸报头条的腊八! 第二道圣旨赏赐武官保家卫国的功勋。 谢尚一个文官,加上才刚得了奖赏,心里兴奋,虽在礼节上跟西广场的武官们一道跪着,神思则早飞回了家——谢尚一会儿想着媳妇听说圣旨后的高兴,一会儿又想着要准备什么礼物给他爹娘道喜,再还有家乡他太爷爷、爷爷和谢奕看见邸报的高兴以及选那天请客吃饭以为庆…… 被礼官走到身边拉扯袍角示意出列磕头的时候,谢尚一脸的懵逼:怎么了?礼官寻他干啥?他跪得好好的并没违制啊? “快,出列谢恩!” 礼官好脾气地再次提醒道,心里则装满了钦佩:原来让天下骡马加跑长途的马掌也是谢家进献的。不怪谢家父子身为文官,却能上了武勋请功名单 真正是了不起! 原来是谢恩!谢尚恍然大悟,赶紧趋步出列。 丹陛跪下后,谢尚看到偌长的御道上前后左右就他一个人,而周围所有人,连同西广场的武官看他都一脸的惊异,难得的心里打鼓:到底什么赏? 刚陛下不是已经赏过他爹和他的甘回斋了吗? 难道说是为他前儿送的汉代青铜鎏金灯这个寿礼? 摸不着头脑的谢尚脑子飞快转动,转来转去还真叫他得了个理由,然后便镇定下来:那对灯虽说得的偶然,但他请他师傅元维,周掌院还有孟辉三位当世青铜器名家鉴定过了,都以为是真货。 周掌院更是告诉他这灯举世罕见,连陛下的私藏都没有。 所以他才自信满满地贡上。 现今看来却是送对了,只不知陛下宣他会赏些什么? “忠勤伯……安定伯……” 出了列谢尚不敢走神了,专心听传旨官宣名,谁知接连两位伯爵的武功,谢尚终于咂摸出了不对——他一个翰林跟着武官们排在一处领赏算怎么回事? 谢尚转头看向同僚,希翼从他们身上得些启示,结果看到元维、艾正等人都望着他笑,文明山更是垂着手悄悄冲他挑大拇指——显然都觉得他实至名归,替他高兴! 看来,谢尚告诉自己,得从武功上想! 有了方向谢尚很快便想到了十年前他爹上贡的马掌——他一家子文人,干过的唯一和武将沾边的且又上达天听的M.bGmbUIL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