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挂在账上。 北伐成功之后,华夏朝廷一下子获得了一万万三千万贯以上的收入,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宜变现的田产和珠宝古玩,只有不足三分之一才是现金。而且大部分的田产也不能直接划归内廷抵消欠款,必须分配给田产上的佃户以安抚人心,至于珠宝古玩倒是抵押给了内廷,但剩下来的钱用于新省行政费用、天津新城建设、永定河整治及水师造船费后也所剩无几了。再加上郑克臧刚刚下达的郑国渠及山东、海西、江淮三省沿海海塘工程的开销,度支衙门哭穷也很正常,何况这还没有算上未来从西班牙人手中购买吕宋群岛的支出呢。 至于出售太平铁矿的钱是属于兵部的专款,度支衙门根本没有染指的权利,只好看着眼馋;而从夏荷之战中获得的战利品以及从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处获得赔款加起来也就是两、三百万贯现款,更多的只是预期利益和一些需要变现的庄园,并不足以改变国库空虚的现状,而且就是这点现款还得丢出三、五十万贯来分配给安南、越南等配合出战的小弟,部分庄园也要分配给神策军中有功者及拉拢万丹、马打蓝等国。 当然,没钱并不是郑克臧废止三学的理由。郑克臧设置三学的目的是以做官为诱饵,打消世人对所谓“杂学”的偏见,这个目的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了。但是郑克臧发现加速工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这并不是培养官员的三级学校能做到的,因此郑克臧觉得是时候要改变这一现象了。 “内廷已按照圣上的意思,在二百四十余个州府圈了地方,年后就可设立陶朱学院和鲁班学院及两校共用的蒙学,专门招收贫家子弟入学就读。”内大臣高维向郑克臧报告到。“初步拟定陶朱学院学制两年,鲁班学院学制三年,蒙学学制一年。” 郑克臧对这些并不敢兴趣,只是问道:“办学有什么问题吗?” “主要是办校的花销太大,差不多要三百万贯一年,经理处有些异议。”郑克臧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因此上上下下都觉得过于靡费了。“经理处陈大人觉得办校是为商贾提供人才,全都是内廷出资不甚妥当,希望能与民间合办。” “刚刚起头,只怕民间还有些观望。”郑克臧沉吟片刻。“且先办三年再说,等陶朱学院的第一批生员肄业了,有了成功的例子,跟民间打交道时才言之有物。”三年就是近千万贯的开销,还没等高维觉得心疼,郑克臧又问道。“生源没有问题吧。” 高维回应到:“协办此事的学部马大人出了个高招,准备对外宣布,学业优良者有机会进入经理处,因此臣等觉得生源应该有保证。” 除了有机会可以到内廷为官,学费全免还包食宿也是一个有力的手段,虽说看起来跟现下的学徒差不多,但学院的招牌上可是有着“皇家”二字,这可不是一般学徒可比的,因此应该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报名。 “诱之以利,这是个好办法。”郑克臧肯定了高维等人的做法,只是问道。“卿等有没有考虑过鲁班学院的少,想入陶朱学院的多呢?” 高维当然清楚工匠远比商贾更不受社会重视的现状,因此事先做好了准备:“臣等已经想到了这种可能,因此决定两校一同招生,陶朱学院每期只招三十名学生、鲁班学院每期招二百名学生,想来即便后者只招到半数,也足够开班了。” 两校联合招募生源倒也个办法,一般来说普通人家是不会愿意耽误一年光景的,因此在招满陶朱学院的生源后顺带着也能让鲁班学院招够人。 对此还比较满意的郑克臧再度问道:“教授数目尚且足备吗?” “已经跟各地度支、盐铁、农林衙门及工部打过招呼了,地方上答应,届时可以从各部衙门中抽调吏员及工匠来授课。”说到这,高维有些吞吞吐吐道。“圣上,学部那边虽然有配合办学,但是看上去似乎……” “不必担心学部的反应。”郑克臧摆了摆手。“卿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话虽如此,等到高维退下后,郑克臧命令道。“通知格致院,m.bgmBuilDIng.com